我喜歡夜晚 I like nighttime

「我喜歡夜晚 I like Nighttime」主要構想是要企圖觸動所有人共通的經驗與感受,將個人的感覺抽離成所有人可感知的模糊影像以及藉由感覺器官直接去刺激每個人的記憶或是思考,是ㄧ部關於遺忘和記憶的影片。主要概念即是對城市空間的虛實提出了相同的提問,人們對於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同時具備理性與感性的認知,藉由影片企圖表達的是人與人與城市的交流感知模塑了新視界 ,導引觀眾體驗一個實體的理念空間。

這整影片將如同一部變奏形式的小說,影片中幾個不同的影像片段一個接著一個,如同旅行的幾個不同階段,朝向某個主旋律的內在,朝向某個想法的內在,朝向某種獨一無二情境的內在。所有的記憶,所有的紀錄,都只能發生在事件發生之後。時往事移,記憶與紀錄就變得不確定,以至於不足信賴。歲月,年齡,世代都無可避免會被時間切割並隔離。時間改變,空間也隨之產生鬆動,人的想像,情感,慾望,記憶自然就受到波及。在另一個歲月,在另一層年齡,企圖回到原來的歷史現場時,選擇的,跳躍的,斷裂的記憶就會神秘地發生。影片裡將會以台北的個角落來尋找素材,真實的描寫台北的實際面向,讓大家看到這就是我們所居住的城市。意圖不僅是讓觀眾思考,企盼觀眾能因為認識到這個真實的世界。

記憶是一種奇妙的行為,它不能取代事實,卻能夠模糊地保留歷史現場的一些印象,光影,氛圍。事件的細節已經遠逝,但是當時的感覺卻奇異地儲藏在內心。每當追憶時,並不是依循事件的編年秩序,而是憑著感覺去建構事實 ,如果要追尋青春時期的記憶,大概也要面對許多無言以對的矇矓印象。

廣告
張貼在 創作、駐村、策展的工作經驗分享 | 發表留言

柏林俱樂部文化:VJ (錄影表演藝術)Berlin Clubing Culture:VJ (video performance art)

A video performance used to be a material element of a Berlin club night of the late nineteen nineties. The artists called themselves VJs, their practice fused club architecture, light show, video art and media reflexion. Screendancing makes this milestone of Berlin underground culture systematically accessible for the first time.

研究目的調查柏林當地影像表演藝術家(VJ)如何經營藝術家身分與娛樂事業。

http://screendancing.net/

張貼在 Research | 發表留言

新媒體公共藝術未來性發展

台灣在近幾年來快速發展已正式進入資訊社會時代,連帶而來的數位文化也正在形成。從都市景觀到政治、經濟、人與環境等社會層面的影響,數位文化的特性直接影響到民眾的生活方式,同時也重新塑造民眾實體的生活空間,實則與都市發展緊密相連。資訊社會科技工具和傳播互動方式具有多重性、多樣性,媒體隨之不斷在轉換、連結和改變,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新媒體運用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力,及其如何透過藝術/創意性專案實踐和不同學科互動對話,深入整個社會生活和文化脈絡串聯,生產出獨特的觀點和知識。「新媒體公共藝術」概念,延伸資訊/媒體共同的溝通傳遞的特質,以新媒體藝術實踐為軸心,連結探討資訊社會科技創新、數位經濟、都市景觀與媒體文化城市等,媒體科技未來與資訊社會發展新方向。
在此本人的研究計畫目的將以 Media Facades Festival Europa 2010為範疇來研究 新媒體公共藝術未來性發展。
1. 探究大型新興多媒體範疇脈絡下的公共文化轉變。
2. 探究戶外媒體成為新媒體藝術的最新發展趨勢。
3. 探究如何建立藝術節的價值與特色,未來會有什麼樣的新風貌。

PUBLIC ART LAB  公共藝術實驗室 (德國)

公共藝術實驗室(PAL) 是ㄧ個非營利的藝術組織,位於柏林市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來,已經實踐了數件國際遊牧藝術計畫,目的視為傳統創意管道與成長的文化建立起的橋樑。皆在推動後續跨借研究,深入探究大型新興多媒體範疇脈絡下的全球公共文化轉變,以及促進歐盟城市進行各式串聯型態展覽,來形成在不同公共空間下的對話思考。

有關公共藝術實驗室(PAL) 已經實踐的國際遊牧藝術計畫依序如下:
1.) Media Facades Festival :2008~2010 是ㄧ個涵蓋了來自藝術、建築、都市研究與數位文化的研究學者與實務人士共同參與。 主要在探討城市裡的戶外媒體如何在商業用途之外,承載文化或藝術。內容包含競賽、展覽、演出、論壇等各項活動。2010年將計畫從柏林、利物浦、赫爾辛基、布魯賽爾、林茲到馬德裡等所策劃的 Media Facades Festival 連結媒體文化、建築與藝術、城市風格各面向,為城市的人文面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景窗。

2.) Urban Screens 2004~2010: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國際研討會與多媒體藝術展,其所關注的是世界各地 Urban Screens 相關事件;主要在闡述日趨廣泛的大型數位動態展示看板之公共建設,已不容漠視其對公共空間視覺氛圍所帶來的影響力。組織總監Mirjam Struppek曾於2008年受邀至台灣新媒體公共藝術國際論壇,探討對於戶外媒體成為新媒體藝術載體的歐美最新發展趨勢。

3.) Mobile Stduios 2006 :由公共藝術實驗室(PAL) 創辦促進歐盟城市進行各式串聯形態展覽,與Berlin、 Belgrade、Bratislava 、 Budapest和Sofia等國家城市ㄧ起合辦。旨在關注於戶外媒體在這個作品中的意義,不僅在於成為文化上的區域地標,還鏈結了城市與城市,城市與人的情感。

4.) Mobile Museums 2002-2004 :由公共藝術實驗室(PAL) 創辦促進歐盟城市進行各式串聯形態展覽,與Berlin、 Vienna和Barcelona等城市ㄧ起合辦。旨在集結藝術、設計與多媒體的獨立創作交流平台,概念有關網路與社區建設藝術項目並創造促進藝術與公共意識的過程中臨時擁有城市環境。

張貼在 Research | 新媒體公共藝術未來性發展 已關閉迴響。

行政院文建會96年度「第8屆視覺與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畫」

計畫時間:97年6月1日-97年10月31日

駐村單位:CAMAC/Centred’Art Marnay Art Centre,France & Cite des arts Paris,France


駐村計畫作品成果:城市日誌 Urban Journal (移動感應媒體定位裝置藝術 Experimental Installation for the Mobile Phone Network)
城市溝通
一個都市裡的居民把他們視為一個共同體,一起幫這個城市寫日誌。
「城市日誌 Urban Journal」這項互動裝置是建構在行動簡訊廣播系統上 ( Data Broadcasting Service System ) 的作品,在城市裡的居民們可以透過把寫好的日誌經由行動簡訊 ( Short Message Service, SMS ) 傳送出去後 ,當新的日誌不斷的送入同時會替換掉了舊的日誌。這項裝置創造了分享與交流的對話平台,以媒體傳播的模式,帶領大家進入一個全球城市的對話網絡裡。
說出你現在想要說的話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語言和城市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發明。前者使人們可以進行交流,後者使人民得以匯聚;前者的衍生物是人類幾千年的文化藝術,後者的成果是正在以不可阻擋之勢蔓延開來的物質文明「城市日誌 Urban Journal」的構想代表是對城市溝通的一種呈現模式。在「城市日誌 Urban Journal」裡,利用行動簡訊的交換與傳遞訊息功能,讓民眾與民眾有直接的對話平台,民眾可表達對城市議題的關注 。這個計畫不是純粹表達我個人的創作語彙, 但提出對空間、環境、教育、族群、性別、地方認同的關注 ,入世地反映社會現況,探索創作與公眾之間的界線,帶進公民生活裡。固定GMS 卡片, 通過網際網路連接。主題詞, 地點, 寄發到Google 地球並且衛星圖像將被與展示。
當地民眾參與藝術創作
「城市日誌 Urban Journal」整個計畫將會公開實踐,所有的日誌內容將會以公開的儀式公佈在展覽場上。在計畫執行中,動員民眾介入、參與、互動,來利用行動簡訊的交換與傳遞訊息,匯集民眾寫下對在這個熟悉的生活環境裡的夢想、記憶、想法與意見。

「 城市日誌 」獲得2007年 台北數位藝術節 互動藝術 首獎

詳細內容 請連結至 : http://www.chunchiwang.de/urbanjournal.html

張貼在 創作、駐村、策展的工作經驗分享 | 發表留言

台北國際藝術村97年度「國內藝術家突破疆界出訪駐地」受邀單位為英國 Salford大學

計畫時間:97年6月1日-97年8月31日

受邀單位:英國 Salford 大學

突破疆界計畫:

「溝通」對我來說是來到國外的重要意義,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文化與觀點來執行完成我這次向英國Salford大學所提出的計畫案「釋夢實驗室」

在駐校的期間,七月至九月 Creative Technology Research 實驗室 因暑期休假而關閉,暫時不提供任何設備給藝術家。不過駐校單位仍然提供程式師給予本計畫案上的技術支援。經過時間、地點協調後,我將與協助本計畫的程式師同行至倫敦繼續進行合作,來完成本計畫案。

在倫敦居住期間,由於這次創作作品主題是有關夢境分析,於是我造訪了位在倫敦北邊二區的佛洛伊德博物館。博物館是佛羅伊德生前在倫敦最後的居所,裡頭的家具都是從故居運過來,著名的躺椅就在一樓,看起來很舒服。
某種意象上來說,佛洛伊德一直是個巨大的存在,他的學說跟著作影響廣泛,感覺就是怎麼樣都很難搞懂的學問,不知道何時才能清楚明白。

但是那一天,我坐在二樓的放映室,看著由Anna Freud(佛洛伊德的小女兒,兒童精神分析師)口述的家庭錄影帶,發現大師原來不是教科書裡的典範,而是跟你我沒啥大差別的「真人」:看到鏡頭會躲、扮 鬼臉、跟狗玩等等。

館內的空間不大,但是幾乎每個角落都有著說明,像是佛洛伊德說過的某段話、或是病人說過的片段,我逐步著迷的讀著,也許轉身就忘,但是誰知道那些隻字片語會不會從意識的某處冒出頭來。直到現在,光是描述當時的情景,都還可以感受到被知識充滿的感覺,真好。我心裡這麼想著,喜悅的感覺似乎要從胸口溢出來,這就是心靈的饗宴吧!

突破疆界計畫「釋夢實驗室」進行相當順利,在經由英國Salford大學的Creative Technology Research Group 專業程式師協助下完成作品。

「突破疆界計畫」創作作品說明

「 釋夢實驗室 」是一件網路界面與空間裝置作品。在虛構的展覽場裡,邀請參觀 者來加入分享他們的夢。參觀者可以盡情在這個虛構的介面裡,用個人夢境的內容來分享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夢。參觀者可以從釋夢實驗室的目錄資料庫裡來選擇,最終將會實踐在展覽現場,並可以看到實際所有的影象組合。這是個身體的空間,是影象與構築的空間,讓參觀者的身體感官直接與之對話 。

「 釋夢實驗室 」這件作品要談的不單單只是作為一個夢境,還包括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人們對於自己的夢境投入情感而形塑出來對於「意識」的意義與認同。探討夢境與自身的關係,移情中,因記憶與慾望所激發的各種幻象,而超越了原本單純而實質的關係,試著與真實的世界發生關係,探討場所的概念。這件作品關注於夢境與網絡,是交集,你會發現,原來你可能跟某個陌生人分享了很類似的夢境。

「 釋夢實驗室 」將創造出其他的層面,將實踐在網路界面上來虛構出自己的夢境內容。每一個人的夢,都只是關於自己的存在,和自身窗口望出的世界,而記憶中的夢境往往像動畫般運作,就如「 釋夢實驗室 」為你所創作出了影像。

「 釋夢實驗室 」的概念是受新媒體藝術家暨理論學者 Roy Ascott 所撰寫的這本書意識重塑 (Reframing Consciousness)的影響。

“ 在 「 釋夢實驗室 」

尋找你的夢,告訴我你的夢,寫下你的夢,

ㄧ切都在那兒,分享給我 ! ”

在90 年代初期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暨理論學者 Roy Ascott 在1999年就提出了 [意識重塑] 論說,他描述人腦和網際網路的相似處,並且說到網際網路搜尋引擎的作用和人腦功能作用其實是同樣的運作模式。他更提出了以神經科學為途徑來解釋人腦的意識領域就如一串聯的神經鍵(神經原的神經連接),連接橫跨了人腦,創造出心智想法或是經由關鍵字所引發的。同樣的,我們可以比較在這網際網路搜索引擎就如人類腦部運作,而在這全球範圍內使用伺服器和高速電信鏈接較相當於生物突觸和在人腦神經元。

Roy Ascott 比喻了網際網路的想法作為全球性頭腦並提出全球性意識想法。但什麼是全球性淺意識,有沒有可能我們也能使用網際網路來反映我們的淺在意識夢境狀態或者再次創造我們的夢境內容或者提出我們可以經由這全球性頭腦 (global brain) 的搜尋而隨機得到的圖象和聲音來重新結構我們的夢境內容。這個計畫採取了全球性意識的視覺和試圖深入網路下意識網際網路並且再提出以神經科學來解釋在「 釋夢實驗室 」裝置設施裡,如何讓你的夢境再現?如何經由特別設計的網路檢索瀏覽功能設計來重現夢境內容?而讓觀眾可以選擇經由不同的選項問題中,來藉由將在網際網路的資料庫裡,將搜獲的片段圖象轉換成影片,來引發出個人個別夢境的內容。試圖引導觀眾在瞬間有所覺察、明悉或者在純在論的層面上自然而然對於萬事萬物重新建立認知的架構(reframing),意指將事物從原本被慣性認知的框架(frame)或世上下文中抽離出來,將它們擺進新的框架中,讓人由截然不同的角度去體驗。

「 釋夢實驗室 」獲得2008年 台北美術獎 入選作品

詳細內容 請連結至 : http://www.chunchiwang.de/dream.html

張貼在 創作、駐村、策展的工作經驗分享 | 台北國際藝術村97年度「國內藝術家突破疆界出訪駐地」受邀單位為英國 Salford大學 已關閉迴響。

當代藝術基金會97年第一期視覺藝術專業經營人才自行實習補助計畫

計畫時間:97年12月1日-98年2月28日

實習單位/活動2009柏林國際音樂與視覺藝術節(2009 Club Transmediale)

實習機構介紹

Club Transmediale起源在早期有一群獨立藝術家,互相分享設備資源,交流自己的作品,後來他們就想要開設一個開放作品的平台。因為80年代的設備都 非常昂貴,大家必須以共享資源的方式來進行創作,於是成立 Club Transmediale 藝術節。自1999年便與當地另一個盛行的超媒體藝術節 ( Transmediale ) 獨立合作舉辦整個活動。

本藝術節於每年一月的最後一週在德國柏林舉行,2009年已邁入第10年歷史。 Club Transmediale (柏林國際音樂與視覺藝術節) 對於當今數位科技藝術表現與評論意見提供一個平台的角色,每年藝術節的論壇提供給藝術家、媒體及各領域的專家一個刺激的環境,藉此呈現出來自於數位文化的 重要新計畫。

藝術節的主要核心來自每年電子音樂以及相關的視覺藝術作品,旨在推廣和促進全球電子藝術領域的藝術製作,並營造出藝術家能於其中展出交流的環境平 台。如今 Club Transmediale 成為柏林年度電音、聲響藝術和視聽交會的藝術盛事、結合音樂人、DJ、VJ、數位藝術家,軟體研發者等老將新秀,並展示該領域最新創作的活動。

Club Transmediale 是一個獨立案子,目前由 DISK- Sound & Image Initiative 協會來策劃每年藝術節的活動,協會主要由三個策展人,分別為Oliver Baurhenn,Jan Rohlf 和 Remco Schuurblers 來共同擔任職位。

工作內容

今年藝術節(1/27-2/5)將活動分為日間活動與夜間活動 (DayProgram/NightProgram),本人參與藝術節的日間活動節目部份。這次參與藝術節後階段的執行作業為期二個月;在工作階段一 (12/5-10),本人試著去了解藝術節整個行政資源流程詳細;從發想藝術節主題、發放新聞稿、邀請資深評審評選藝術家作品等。工作階段二時(12 /10-1/5),本人協同規劃位於土耳其區 Bethanien 閒置空間執行展覽設計、宣傳活動。

工作階段三時(1/5-2/5),協助法國藝術家 Lynn Pook & Julien Clauss 工作坊“STIMULINE”。這件作品是 Lynn 和 Julien 2008年發表的作品,是一件聲音觸覺的裝置作品,表演的方式為邀請觀眾穿上特別設計的內建喇叭裝備外衣,倘置在舒適的椅座上,而 Lynn 和 Julien 會將預設的聲音傳至觀眾身著的數個喇叭。當觀眾對於穿著內建喇叭裝備外衣的不安全感,本人也試著將整個技術結構與參與觀眾詳細解釋,協助觀眾與作品的互動 關係。

工作階段四時(2/5-28);藝術節結束後,本人從奧利佛 (Oliver Baurhenn) 與團隊夥伴中學到許多專業上經驗。接著也陸續與 Oliver、Jan 和 Remco 討論本人未來與藝術節發展的可能性。
工作收獲及心得

Club Transmediale當年是作為藝術家交流的活動,現在已獨立發展為世界頂尖的音樂視覺/文化活動。柏林不是很漂亮的城市,但活力四射,藝術活動十分 蓬勃。雖然貴為德國首都,經濟缺乏可陳,生活費低廉,所以吸引了很多年輕藝術家,這裡是數位視覺音樂的國際重鎮。

這次藝術節選擇於土耳其區的 Kunstraum Kreuzberg / Bethanien 文化中心為活動地點,今年主題 Structures 所安排的展覽和座談的形式多樣,關注和呈現觀眾與現場性和互動性, 一個向實驗、即興視覺、音樂家、聲音藝術家開放的交流平台。整個藝術節包容來自不同背景的表演者,鼓勵自由即興和實驗探索,力圖促成更多的合作,更是激發 表演者和觀眾的想像力。

職場觀察

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基本上是希望文化藝術可以與商業產業上有互助合作的關係。Club Transmediale 藝術節在節目規劃中已經執行了如何與商業產業產生關係,就如藝術節的夜間表演節目活動場地是由柏林當地著名的夜店空間Maria Club來執行規劃與行銷。因為一般藝術節的表演活動總是煩惱場地、設備器材租借、安全設施和門票收入問題等,如能找到有共識合作的產業團體,對於整個藝 術節的延續可能性也比較長久,再說國際性藝術節是一個交流平台,可提供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觀眾對話的機會。Club Transmediale 藝術節的每年研討會均會邀請來自各獨立藝術節組織來分享各組織的實務經驗、一起探討未來更創意的發展,甚至透過城市與城市至國家與國家各獨立藝術節組織的 互助和串連彼此的交流與合作。這幾點是國內相關藝術節可能可以參考之處。

張貼在 創作、駐村、策展的工作經驗分享 | 當代藝術基金會97年第一期視覺藝術專業經營人才自行實習補助計畫 已關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