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藝術村97年度「國內藝術家突破疆界出訪駐地」受邀單位為英國 Salford大學

計畫時間:97年6月1日-97年8月31日

受邀單位:英國 Salford 大學

突破疆界計畫:

「溝通」對我來說是來到國外的重要意義,希望藉由各種不同的文化與觀點來執行完成我這次向英國Salford大學所提出的計畫案「釋夢實驗室」

在駐校的期間,七月至九月 Creative Technology Research 實驗室 因暑期休假而關閉,暫時不提供任何設備給藝術家。不過駐校單位仍然提供程式師給予本計畫案上的技術支援。經過時間、地點協調後,我將與協助本計畫的程式師同行至倫敦繼續進行合作,來完成本計畫案。

在倫敦居住期間,由於這次創作作品主題是有關夢境分析,於是我造訪了位在倫敦北邊二區的佛洛伊德博物館。博物館是佛羅伊德生前在倫敦最後的居所,裡頭的家具都是從故居運過來,著名的躺椅就在一樓,看起來很舒服。
某種意象上來說,佛洛伊德一直是個巨大的存在,他的學說跟著作影響廣泛,感覺就是怎麼樣都很難搞懂的學問,不知道何時才能清楚明白。

但是那一天,我坐在二樓的放映室,看著由Anna Freud(佛洛伊德的小女兒,兒童精神分析師)口述的家庭錄影帶,發現大師原來不是教科書裡的典範,而是跟你我沒啥大差別的「真人」:看到鏡頭會躲、扮 鬼臉、跟狗玩等等。

館內的空間不大,但是幾乎每個角落都有著說明,像是佛洛伊德說過的某段話、或是病人說過的片段,我逐步著迷的讀著,也許轉身就忘,但是誰知道那些隻字片語會不會從意識的某處冒出頭來。直到現在,光是描述當時的情景,都還可以感受到被知識充滿的感覺,真好。我心裡這麼想著,喜悅的感覺似乎要從胸口溢出來,這就是心靈的饗宴吧!

突破疆界計畫「釋夢實驗室」進行相當順利,在經由英國Salford大學的Creative Technology Research Group 專業程式師協助下完成作品。

「突破疆界計畫」創作作品說明

「 釋夢實驗室 」是一件網路界面與空間裝置作品。在虛構的展覽場裡,邀請參觀 者來加入分享他們的夢。參觀者可以盡情在這個虛構的介面裡,用個人夢境的內容來分享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夢。參觀者可以從釋夢實驗室的目錄資料庫裡來選擇,最終將會實踐在展覽現場,並可以看到實際所有的影象組合。這是個身體的空間,是影象與構築的空間,讓參觀者的身體感官直接與之對話 。

「 釋夢實驗室 」這件作品要談的不單單只是作為一個夢境,還包括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人們對於自己的夢境投入情感而形塑出來對於「意識」的意義與認同。探討夢境與自身的關係,移情中,因記憶與慾望所激發的各種幻象,而超越了原本單純而實質的關係,試著與真實的世界發生關係,探討場所的概念。這件作品關注於夢境與網絡,是交集,你會發現,原來你可能跟某個陌生人分享了很類似的夢境。

「 釋夢實驗室 」將創造出其他的層面,將實踐在網路界面上來虛構出自己的夢境內容。每一個人的夢,都只是關於自己的存在,和自身窗口望出的世界,而記憶中的夢境往往像動畫般運作,就如「 釋夢實驗室 」為你所創作出了影像。

「 釋夢實驗室 」的概念是受新媒體藝術家暨理論學者 Roy Ascott 所撰寫的這本書意識重塑 (Reframing Consciousness)的影響。

“ 在 「 釋夢實驗室 」

尋找你的夢,告訴我你的夢,寫下你的夢,

ㄧ切都在那兒,分享給我 ! ”

在90 年代初期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暨理論學者 Roy Ascott 在1999年就提出了 [意識重塑] 論說,他描述人腦和網際網路的相似處,並且說到網際網路搜尋引擎的作用和人腦功能作用其實是同樣的運作模式。他更提出了以神經科學為途徑來解釋人腦的意識領域就如一串聯的神經鍵(神經原的神經連接),連接橫跨了人腦,創造出心智想法或是經由關鍵字所引發的。同樣的,我們可以比較在這網際網路搜索引擎就如人類腦部運作,而在這全球範圍內使用伺服器和高速電信鏈接較相當於生物突觸和在人腦神經元。

Roy Ascott 比喻了網際網路的想法作為全球性頭腦並提出全球性意識想法。但什麼是全球性淺意識,有沒有可能我們也能使用網際網路來反映我們的淺在意識夢境狀態或者再次創造我們的夢境內容或者提出我們可以經由這全球性頭腦 (global brain) 的搜尋而隨機得到的圖象和聲音來重新結構我們的夢境內容。這個計畫採取了全球性意識的視覺和試圖深入網路下意識網際網路並且再提出以神經科學來解釋在「 釋夢實驗室 」裝置設施裡,如何讓你的夢境再現?如何經由特別設計的網路檢索瀏覽功能設計來重現夢境內容?而讓觀眾可以選擇經由不同的選項問題中,來藉由將在網際網路的資料庫裡,將搜獲的片段圖象轉換成影片,來引發出個人個別夢境的內容。試圖引導觀眾在瞬間有所覺察、明悉或者在純在論的層面上自然而然對於萬事萬物重新建立認知的架構(reframing),意指將事物從原本被慣性認知的框架(frame)或世上下文中抽離出來,將它們擺進新的框架中,讓人由截然不同的角度去體驗。

「 釋夢實驗室 」獲得2008年 台北美術獎 入選作品

詳細內容 請連結至 : http://www.chunchiwang.de/dream.html

廣告
本篇發表於 創作、駐村、策展的工作經驗分享。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