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公共藝術未來性發展

台灣在近幾年來快速發展已正式進入資訊社會時代,連帶而來的數位文化也正在形成。從都市景觀到政治、經濟、人與環境等社會層面的影響,數位文化的特性直接影響到民眾的生活方式,同時也重新塑造民眾實體的生活空間,實則與都市發展緊密相連。資訊社會科技工具和傳播互動方式具有多重性、多樣性,媒體隨之不斷在轉換、連結和改變,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新媒體運用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力,及其如何透過藝術/創意性專案實踐和不同學科互動對話,深入整個社會生活和文化脈絡串聯,生產出獨特的觀點和知識。「新媒體公共藝術」概念,延伸資訊/媒體共同的溝通傳遞的特質,以新媒體藝術實踐為軸心,連結探討資訊社會科技創新、數位經濟、都市景觀與媒體文化城市等,媒體科技未來與資訊社會發展新方向。
在此本人的研究計畫目的將以 Media Facades Festival Europa 2010為範疇來研究 新媒體公共藝術未來性發展。
1. 探究大型新興多媒體範疇脈絡下的公共文化轉變。
2. 探究戶外媒體成為新媒體藝術的最新發展趨勢。
3. 探究如何建立藝術節的價值與特色,未來會有什麼樣的新風貌。

PUBLIC ART LAB  公共藝術實驗室 (德國)

公共藝術實驗室(PAL) 是ㄧ個非營利的藝術組織,位於柏林市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來,已經實踐了數件國際遊牧藝術計畫,目的視為傳統創意管道與成長的文化建立起的橋樑。皆在推動後續跨借研究,深入探究大型新興多媒體範疇脈絡下的全球公共文化轉變,以及促進歐盟城市進行各式串聯型態展覽,來形成在不同公共空間下的對話思考。

有關公共藝術實驗室(PAL) 已經實踐的國際遊牧藝術計畫依序如下:
1.) Media Facades Festival :2008~2010 是ㄧ個涵蓋了來自藝術、建築、都市研究與數位文化的研究學者與實務人士共同參與。 主要在探討城市裡的戶外媒體如何在商業用途之外,承載文化或藝術。內容包含競賽、展覽、演出、論壇等各項活動。2010年將計畫從柏林、利物浦、赫爾辛基、布魯賽爾、林茲到馬德裡等所策劃的 Media Facades Festival 連結媒體文化、建築與藝術、城市風格各面向,為城市的人文面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觀景窗。

2.) Urban Screens 2004~2010: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國際研討會與多媒體藝術展,其所關注的是世界各地 Urban Screens 相關事件;主要在闡述日趨廣泛的大型數位動態展示看板之公共建設,已不容漠視其對公共空間視覺氛圍所帶來的影響力。組織總監Mirjam Struppek曾於2008年受邀至台灣新媒體公共藝術國際論壇,探討對於戶外媒體成為新媒體藝術載體的歐美最新發展趨勢。

3.) Mobile Stduios 2006 :由公共藝術實驗室(PAL) 創辦促進歐盟城市進行各式串聯形態展覽,與Berlin、 Belgrade、Bratislava 、 Budapest和Sofia等國家城市ㄧ起合辦。旨在關注於戶外媒體在這個作品中的意義,不僅在於成為文化上的區域地標,還鏈結了城市與城市,城市與人的情感。

4.) Mobile Museums 2002-2004 :由公共藝術實驗室(PAL) 創辦促進歐盟城市進行各式串聯形態展覽,與Berlin、 Vienna和Barcelona等城市ㄧ起合辦。旨在集結藝術、設計與多媒體的獨立創作交流平台,概念有關網路與社區建設藝術項目並創造促進藝術與公共意識的過程中臨時擁有城市環境。

廣告
本篇發表於 Research。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